长丰县下塘镇龙虾养殖协会
咨询热线: 18955136858 赵继忠
15105514648 赵本文
地 址:长丰县下塘镇下塘龙虾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网 址:www.xtlxyz.com
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我们-公司简介
长丰县下塘镇龙虾养殖协会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龙虾养殖协会于2000年4月成立,协会经过多年来的运作,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内部凝聚力强,发挥作用好,得到业界一致好评。如今下塘龙虾已成为下塘镇养殖业中具特色、影响广、产业链条长的地方品种,带动下塘镇旅游、餐饮、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年经济总量突破2亿元,成为下塘镇农业经济的亮点之一。2002年,“下塘龙虾”成功地以下塘地域命名注册商标,2012年荣茯“安徽省著名商标”,凸显了龙虾对下塘地方经济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下塘龙虾养殖基地2013年中国(合肥) 龙虾节期间, 被中国渔业协会淡水龙虾分会授予“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下塘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专业合作社”、农业部健康养殖(水产品)“菜篮子”基地,连续八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下塘龙虾养殖协会自2000年成立至今,先后被评为 “合肥市先进专业技术协会”、“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安徽省科普兴村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下塘北店村农民赵本为首先开始小面积野生寄养,取得成功后迅速在全镇推广,稻田,池塘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养殖农户越来越多,龙虾苗种的短缺成为发展龙虾养殖的瓶颈,龙虾协会立即成立科普志愿者工作队伍,建立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解决农户虾苗问题。通过不懈努力,使下塘龙虾养殖技术跨越了四个台阶。1.从野生寄养跨越到自繁自养;2.从自繁自养跨越到集约化繁育,豆浆培育;3.从稻虾联作跨越到一稻两虾,一田两季,一水两用;4.从池塘单一喂养跨越到四季种植水草生态养殖。发明豆浆喂养虾苗和四季种植水草生态养殖是下塘龙虾成活率高,生长快,个头大,肉质丰满鲜嫩的关健技术措施。
近十年来下塘龙虾养殖在协会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狠抓科普队伍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稻田养虾重点推出六种养殖模式,主要有.1.稻虾联作,2.稻虾轮作,3.稻田双季养虾,4. 一稻两虾,一田有两季,一水两用,5.稻田虾苗繁育,6.稻田无沟养虾。池塘养虾重点推出六种养殖模式,主要有1.大水面鱼虾混养,2.池塘主养龙虾,3.以农田灌溉用水为主的池塘养虾,4.池塘四季种草养虾,5池塘藕虾共生,6.池塘虾苗繁育。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科普工作者总结出的“龙虾养殖技术要领囗诀” 为广大养殖户所掌握应用 ,得到国家水产总局、中国渔业协会淡水龙虾分会领导和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要想农民富,科技必入户。加强科技合作攻关,深入农户技术培训,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清晰的工作发展思路,进一步拉近了党支部和农户的关系,龙虾协会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户带动农户.保正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做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温暖了会员和社员的心,为下塘龙虾发展壮大赢得了良机,为“中国龙虾之乡”下塘龙虾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积的贡献。目前下塘龙虾养殖总靣积4.2万亩, 捕捞销售商品虾900多万公斤, 年繁育虾苗1.5亿尾,加上深加工,餐饮,运输等笫三产业年经济总量超过2亿元。稻田亩均增效1000元以上,池塘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
今后,下塘龙虾养殖协会在搞好综合服务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下塘龙虾产业发展,着力引导会员提高下塘龙虾品牌意识,严把源头质量关,大力普及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模式,促进下塘龙虾有序健康发展。着力打通外销商品虾的绿色通道,尽力减少中间环节,以求利益的更大化。
下塘龙虾基地创建人赵本文从事水产养殖四十余年,特别是一九九八年以后,一直专门从事龙虾养殖与研究。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大学,生命学院专家教授指导下,龙虾高产养殖与虾苗集约化繁育技术已完全掌握,池塘平均产量210公斤,产量可达305公斤,稻虾联作亩均龙虾产量突破150公斤,水稻产量稳定在500公斤以上,虾苗亩繁育量5-20万尾,龙虾品质是市场优质产品这一。受到国家总局领导于斌,省农委总农艺师赵颖南、省渔业局局长刘国友,副市长江洪畜牧水产局局长夏伦平等领导的一致好评。总结的龙虾养殖技术要领口诀。被合肥市畜牧水产局收集编写进“水产健康养殖实用技术手册”。虾苗集约化繁育,池塘四季种草:稻田一稻两虾,高产养殖技术现已经全镇推广。安徽新闻联播,中央七套分别现场采访报道了下塘龙虾养殖基地养殖情况。
下塘龙虾基地2000年牵头成立了下塘龙虾养殖协会,随后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协会建立了党支部。2007年成立了下塘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连续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省渔业协会常任理事单位,市渔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下塘龙虾在龙虾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镇龙虾养殖总面积达到4.2万亩(稻田、池塘),年产量900多万公斤,年加工出口400多吨。